骨盆底鬆弛(骨盆腔器官脫垂)是許多女性會遇到的健康問題,尤其常見於產後、更年期或老年女性。根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中,約一半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骨盆底鬆弛,但這問題常因缺乏了解而被忽視。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引發併發症。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隱患!

一、骨盆底鬆弛的症狀有哪些?
骨盆底鬆弛是指支撐子宮、膀胱或直腸的骨盆底肌肉與韌帶變弱,導致這些器官下垂至陰道,嚴重時甚至凸出陰道口。簡單來說,就像「骨盆底的彈簧失去彈性」,無法穩穩托住器官。
骨盆底鬆弛的症狀因嚴重程度而異,輕度時可能無明顯不適,但以下情況需特別留意:
陰道有墜脹感,像「坐著小球」或摸到硬塊凸出。
尿失禁(如咳嗽、打噴嚏時漏尿)或排尿不完全。
直腸脫垂可能導致便秘或大便失禁。
腰酸背痛、下肢浮腫,可能是器官下垂拉扯引起。
性生活時感到異物感或不適。
症狀自測清單:
▢ 下腹或陰道有墜脹感?
▢ 咳嗽或運動時漏尿?
▢ 排便困難或便秘頻繁? 若有2項以上症狀,建議盡早諮詢婦產科醫師。
二、為什麼會發生骨盆底鬆弛?
骨盆底鬆弛的常見原因包括:
生育與分娩:陰道分娩對骨盆底肌肉的拉扯較大,風險比剖腹產高1.5-2倍。多次生產或大型胎兒也會增加風險。
年齡與更年期: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導致肌肉與韌帶鬆弛,骨盆底支撐力減弱。
生活習慣:
肥胖增加腹部壓力,加重骨盆底負擔。
長期便秘或慢性咳嗽,反覆用力傷害骨盆底。
長期負重工作(如清潔工每日彎腰提重物)加速肌肉鬆弛。
台灣數據:研究顯示,台灣約1/3的更年期女性有輕度骨盆底鬆弛,顯示此問題的普遍性。
三、如何治療骨盆底鬆弛?
治療方式依症狀嚴重程度與個人需求而定,以下是常見選項:
1. 非手術治療
凱格爾運動:每天練習收縮骨盆底肌肉(如憋尿動作),可改善輕度脫垂。建議持續16週,效果更顯著。建議視覺元素:嵌入1分鐘凱格爾運動教學影片。
陰道托(Pessary):醫師置入矽膠裝置支撐器官,適合不願手術者,需定期清潔更換。
雌激素治療:更年期女性可使用陰道雌激素霜,緩解不適。
生活調整:減重、增加纖維攝取預防便秘、避免提重物。
2. 微創懸吊帶手術
對於中重度脫垂,微創手術是安全高效的選擇:
- 手術方式:透過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臂,在腹部或陰道口做小切口,植入人工網膜,將脫垂器官固定於適當韌帶。
優勢:
切口小,出血少,併發症風險低。
恢復快,術後3個月可恢復正常生活。
可保留子宮,適合有生育需求的女性。
網膜增強支撐力,復發率低。
- 適用對象:年輕女性可保留子宮;老年女性可選擇子宮切除,效果同樣顯著。
比較表:
治療方式 | 適用對象 | 恢復時間 | 復發風險 |
---|---|---|---|
凱格爾運動 | 輕度脫垂 | 數週至數月 | 中等 |
陰道托 | 輕中度脫垂 | 無需恢復 | 低 |
微創懸吊手術 | 中重度脫垂 | 3個月 | 低 |
3. 術前與術後注意事項
術前評估:醫師會進行症狀詢問、影像檢查(如超音波)與膀胱功能檢測,確保手術方案適合。肥胖或未控制的慢性病可能影響成功率,需術前處理。
術後注意:
術後2-3天可出院,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預防便秘。
定期回診,必要時調整治療計畫。
四、如何預防骨盆底鬆弛?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建議助您降低風險:
產後及早練習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
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監測婦科健康。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
增加纖維攝取,預防便秘。
從事重體力勞動時,注意姿勢與休息。

五、常見問題解答
骨盆底鬆弛可以完全治癒嗎?
輕度脫垂透過運動與生活調整可顯著改善,重度脫垂需手術,症狀緩解是主要目標。
微創手術安全嗎?
微創手術切口小、恢復快,併發症風險低,適合大多aville患者,需經醫師評估。
陰道托適合所有人嗎?
陰道托適合不願手術或無法手術者,但需定期檢查避免感染。
術後多久能恢復性生活?
通常術後6-12週,需經醫師確認恢復狀況。
現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兼主任
主治專長:
- 婦女尿失禁、頻尿、急尿、解尿困難等下泌尿道症狀問題;骨盆鬆弛、子宮脫垂、膀胱及直腸脫垂問題
- 一般婦.產科、月經失調、一般婦科腫瘤、青少女婦科問題、更年期症候群等
- 擅長之特殊檢查:尿動力學檢查、攝影式尿動力學檢查、3D立體超音波檢查
- 尿失禁手術、腹腔鏡手術、骨盆重建手術、一般婦科手術
- 婦女下泌尿道症狀之處理(包括頻尿、急尿、尿失禁之處理)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