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尿失禁的原因、診斷與最新治療方法,讓您重拾自信生活!
步入中年的你是不是常常覺得會有尿液不自主地漏出來,或是下半身很沉重似乎有什麽東西快要掉下來的感覺?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問題,這很有可能是尿失禁或是骨盆脫垂的徵兆!了解尿失禁的成因、類型及治療方法,提供婦女完整解答,助您改善生活品質!
目錄
一、什麽是尿失禁?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指膀胱無法有效控制排尿,導致不自主漏尿的一種常見現象。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在台灣,54歲以上女性中尿失禁的盛行率高達 23.4%,也就是說,每 4 位女性中就有 1 位正面臨這個困擾。然而,由於台灣女性普遍較為保守,僅有 19.6% 的患者會主動尋求醫師的協助,大部分人選擇默默忍受尿失禁對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與壓力。
二、尿失禁有哪幾種類型?
尿失禁普遍被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其中以應力性尿失禁最爲常見。接下來我將爲大家詳細説明這四種尿失禁的不同之處:
(一)應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腹部用力時,例如跑步、跳躍、快走、翻身或用力排便時,尿液不自主地洩漏。這種尿失禁最常見的原因是分娩,其次是年齡老化。分娩過程和隨著年齡增長導致的骨盆底肌肉鬆弛,會讓膀胱和尿道的支撐力下降,進而引發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是所有尿失禁類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
(二)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患者感覺到強烈的尿意,但往往來不及上廁所,尿液就已經漏出。這種情況在年長女性中較為常見,主要與神經功能異常有關,也可能與自然老化相關。有時候急迫性尿失禁的確切原因難以查明,但尤其明顯好發於一些特定患者群體中,例如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神經病變,使膀胱不自主收縮,從而引發急迫性尿失禁。此外,某些神經受損的患者,因為神經變得過於敏感,也會出現膀胱不自主收縮的情況。這類患者通常還伴有頻尿、夜尿,甚至可能出現尿床的問題。
(三)滿溢性尿失禁:指的是當膀胱無法有效收縮以排空尿液時,尿液因過滿而不自主地流出。這種情況常見於脊椎損傷導致癱瘓的患者,或者糖尿病長期控制不佳導致神經功能完全失效的情況。患者常表現為膀胱無力、小便解不乾淨或完全解不出來,導致尿液逐漸堆積,直到膀胱超出負荷時,尿液便會溢出。此外,這類患者可能還伴隨著頻尿和持續的膀胱不適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四)混合型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是指患者同時具有多種尿失禁的特徵,通常是急迫性尿失禁與應力性尿失禁的組合最為常見。這類患者可能會在咳嗽、打噴嚏時漏尿(應力性尿失禁),也可能在感覺強烈尿意時來不及上廁所便已經漏尿(急迫性尿失禁)。由於混合型尿失禁的成因多樣,治療方式需要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針對不同類型的尿失禁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以改善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
三、尿失禁的診斷及症狀?
尿失禁的診斷過程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描述與多種檢查方式,以確定尿失禁的類型及其嚴重程度。以下是常見尿失禁類型及其診斷方式:
(一) 應力性尿失禁
應力性尿失禁主要指在腹壓增加(如咳嗽、跑步或提重物)時,尿液不自主地漏出。診斷方式包括:
- 內診檢查:檢查患者是否有骨盆或膀胱脫垂的情況。醫師會請患者咳嗽,如果輕輕咳嗽便漏尿,表示症狀較為嚴重;若需要重咳才出現漏尿,則屬於輕度尿失禁。而走路稍快即漏尿,則為重度尿失禁。
- 棉墊試驗:患者需在檢查前喝500cc的水,並進行跑步、咳嗽等動作,測試棉墊吸收的尿液重量。數據判定如下:
- 小於2克:輕度尿失禁
- 2-10克:中度尿失禁
- 10-50克:重度尿失禁
- 大於50克:極為嚴重的尿失禁
(二) 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常與膀胱過動症相關,患者主要症狀包括:
- 頻尿、夜尿(夜間頻繁起床上廁所)
- 尿急來不及上廁所
- 尿床現象
- 走路漏尿
此類患者通常可根據症狀進行診斷。若症狀持續或難以緩解,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三) 滿溢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的主要特徵是膀胱排空困難,尿液過滿後自然溢出。其診斷方法包括:
- 病史與內診:檢查膀胱是否有異常脹大,部分患者膀胱內的尿液可能超過1000cc。
- 解尿日記:讓患者記錄每日飲水與排尿情況,以判斷是否因飲水過量引起頻尿,從而幫助患者調整飲水量。
- 尿動力學檢查:通過尿道插入細管,灌水測試膀胱容量與敏感度,並觀察以下現象:
- 感覺異常:若150cc以下便出現排尿感,表示膀胱過於敏感。
- 逼尿肌功能:患者排尿時,若逼尿肌無法收縮,可能是逼尿肌無力所致。
尿動力學檢查還能進一步確定是否存在應力性尿失禁,通過咳嗽或其他動作測試是否出現漏尿情況。
(四) 診斷綜合判斷
當患者的症狀與上述檢查結果不符或治療效果不佳時,醫師會結合所有檢查數據進行綜合判斷,找到尿失禁的根本原因,並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林姿吟醫師爲我們詳細解答尿失禁的保守治療方式以及手術治療方式的類型與衛教資訊
四、尿失禁的保守治療方式
(一) 凱格爾運動
那漏尿可以做什麽運動來改善呢?凱格爾運動是應力性尿失禁的主要非手術治療方式,通過強化骨盆底肌肉來改善症狀。
- 練習方法:在解小便時嘗試中途停止尿流,所用到的肌肉即為凱格爾運動需鍛煉的部位。建議患者每天早、中、晚各練習30次。
- 效果:研究顯示,若能正確進行凱格爾運動,應力性尿失禁的成功改善率可達80%。
前往凱格爾運動教學影片:孕媽咪產後必練!產後骨盆前傾、骨盆底肌鬆弛、漏尿很困擾?練習讓骨盆回正,姿態好了人就美了!| 姊妹淘babyou
(一) 磁波椅與電刺激
對無法有效進行凱格爾運動的患者,可以選擇磁波椅或電刺激作為輔助治療:
- 治療原理:
- 磁波椅:利用電流產生磁場,刺激骨盆底肌肉收縮。
- 電刺激:直接以電流刺激肌肉,促進收縮。
- 治療計畫:每週2次,每療程6次,共需進行3個療程(總計18次)。完成療程後建議休息一個月,以避免肌肉因過度刺激而無力。
- 後續安排:若效果良好,可繼續凱格爾運動維持;若效果不佳,可考慮繼續進行治療,或評估手術。
(三) 藥物治療
漏尿吃什麽藥呢?當凱格爾運動效果不佳時,可考慮藥物治療,主要包括:
- 抗膽鹼藥物:能抑制膀胱收縮,但可能導致口乾、便秘、眼壓增加等副作用。青光眼患者及高齡者需謹慎使用,因其可能增加失智風險。
- 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物:可放鬆膀胱,副作用較少,但可能引發高血壓,因此不適合控制不良的高血壓患者。
(四) 肉毒桿菌注射
當藥物和運動治療無效時,肉毒桿菌注射是一種有效的選擇。它通過阻斷膀胱神經信號,減少膀胱過度收縮,改善尿急與漏尿。療效通常持續6-12個月,適用於對其他治療無效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
五、尿失禁的手術治療方式
尿道中段吊帶手術自1996年發明以來,已成為治療應力性尿失禁的黃金標準,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吊帶支撐尿道,改善因腹壓增加(如咳嗽、運動)導致的漏尿問題。
(一) 恥骨後吊帶手術
- 特點:吊帶經恥骨後植入,為最早期的手術方式。
- 缺點:因膀胱破裂風險高及術後小便不乾淨問題,現已逐漸被淘汰
(二) 經閉孔吊帶手術
- 特點:吊帶通過閉孔植入,降低膀胱破裂風險。
- 療效:長期效果穩定,術後20年的成功率高達80-90%。
(三) 單一傷口吊帶手術
單一傷口吊帶手術是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手術技術,專為提升患者術後體驗而設計。
優勢描述:
- 創傷最小:僅需在尿道中點開一個傷口,避免鼠蹊部兩側傷口,減少疤痕及術後疼痛。
- 恢復更快:手術時間短,術後不適感低,患者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日常生活。
- 副作用少:與傳統吊帶手術相比,感染及組織損傷的風險顯著降低。
- 患者接受度高:特別適合重視美觀與生活品質的患者。
雖然單一傷口吊帶手術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但其微創特點和舒適性,使其逐漸成為許多患者的首選。
(四) 膀胱頸注射手術
對於年齡較大、身體狀況無法耐受麻醉的患者,膀胱頸注射手術是一種合適的替代方案:
- 適用人群:高齡或體弱患者,以及曾接受吊帶手術但復發的患者。
- 原理:將填充材料注射至膀胱頸,增加尿道阻力,減少漏尿。
針對應力性尿失禁患者,經閉孔吊帶手術因其安全性和穩定性仍為主流選擇;而單一傷口吊帶手術作為更先進的技術,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對於不適合吊帶手術的患者,膀胱頸注射提供了一種低風險的選擇。
醫師將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生活需求與個人偏好,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六、如何預防尿失禁?
尿失禁是一種常見但可以有效預防的健康問題。以下是幾種主要的預防方法,針對尿失禁的危險因子進行分析,並提供實用建議:
(一) 控制體重
體重過重是尿失禁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
- 研究數據:BMI大於27的個體,其尿失禁發生率增加約2倍。
- 預防措施:保持健康體重,特別是對於肥胖患者,減重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能有效降低尿失禁的風險。
(二) 產後恢復與體重管理
自然分娩相較於剖腹產,尿失禁的發生率高出2倍,但自然分娩仍是建議的生產方式。以下是相關預防建議:
- 懷孕期間體重管理:建議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控制在10-12公斤內,避免過多體重增加。
- 產後體重恢復:產後應努力將體重恢復至懷孕前水準,以減少尿失禁的發生。
- 凱格爾運動:產後進行凱格爾運動可以加強骨盆底肌肉,改善鬆弛問題,降低尿失禁的風險。
(三) 避免刺激性飲料
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應注意飲食習慣:
- 減少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和酒精會刺激膀胱,增加尿失禁的風險,建議減少攝取。
(四) 定期進行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是預防尿失禁的關鍵措施:
- 適用人群:無論是否有尿失禁或骨盆脫垂,凱格爾運動都適合日常進行。
- 效果:增強骨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膀胱控制,減少尿失禁的發生。
(五) 避免長期腹壓增加
持續增加腹壓會導致骨盆底鬆弛,進一步引發尿失禁:
- 常見原因:長期咳嗽、便秘、頻繁舉重等。
- 解決方案:
- 治療慢性咳嗽和便秘,減少腹壓來源。
- 避免舉重或提重物,特別是有骨盆脫垂風險的患者。
- 採用核心肌群訓練(如皮拉提斯)代替高負荷運動,同時結合骨盆底肌肉的鍛煉,增強支撐力並減少尿失禁風險。
預防尿失禁需要從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日常運動著手,特別是在體重管理、懷孕過程中的適當控制、產後恢復以及日常骨盆底肌肉鍛煉上多加重視。此外,減少對膀胱刺激的行為,如避免過量咖啡因和酒精攝取,也是預防的重要步驟。透過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尿失禁的發生率,提升生活品質。
七、尿失禁對女性心理與社交的影響:不可忽視的隱形負擔
你是否曾因為擔心漏尿而不敢盡情享受生活?尿失禁雖然不會致命,但對於許多女性而言,它卻是心理和社交生活中的巨大隱形負擔。研究顯示,超過50歲的女性中,約有一半都面臨尿失禁問題,而10%的女性在一生中可能因尿失禁或脫垂而需要接受手術。
對於年長女性,尿失禁常常導致她們出門前不得不考慮廁所的位置。門診中,我們經常見到女兒帶著不愛出門的母親來就診,因為她們發現母親原本熱愛的社交活動,比如跳土風舞或與朋友外出,因為「找廁所」成了一種壓力,甚至因擔心漏尿而逐漸遠離社交圈。有些患者表示,僅僅跳幾個舞步,就可能發生尿液漏出的情況,讓她們感到尷尬與無助。
年輕女性也同樣受到尿失禁的影響。許多新手媽媽在生產後因為抱孩子或輕微的跑跳就導致褲子濕了一片,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自信,還讓她們在與朋友的聚會中感到羞愧。喜愛運動的女性更是苦不堪言,因為每次跳舞或運動時漏尿的發生,讓她們對自己感到挫敗,甚至被迫放棄熱愛的活動。
尿失禁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它對女性心理與社交生活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它迫使許多女性避開社交場合,甚至失去與家人、朋友建立聯繫的機會。無論是年輕的媽媽還是年長的女士,這種看似「隱形」的問題,其實深深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質量。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請記住:尿失禁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透過正確的治療與日常管理,可以幫助女性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勇敢地再次享受自己熱愛的一切。讓我們一起打破沉默,面對尿失禁這一普遍但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重拾自信與生活的自由。
手術一起 GO 陪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安心面對手術挑戰!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任